时间:2024-08-01 来源:网络搜集 关于我们 0
建构起自己的原理体系,“使公众认清事物的实质”
构建当代中国的原创性思想体系是目前理论界的热门话题,回顾马克思当年的思想探索和理论创新过程,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。
1856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征的经济危机。与以往因贫困、饥荒和物资短缺等引发的危机不同,这次危机的症结在于普遍的生产过剩、消费不足、投机泡沫等导致金融动荡、民生艰难、阶层分化和社会困局。对此,马克思给予极大的关注,并矢志有所作为。在1856年9月26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,他指出:“这一次事情具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全欧规模,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长久地在这里当旁观者。”那么,面对当时的危机和革命的现实,马克思能做什么呢?1857年12月8日,在给恩格斯的信中,他自谓:“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,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。”18日,马克思再次致函恩格斯,赋予自己的工作“双重”的任务:一是撰写“政治经济学原理”,二是加强对“当前的危机”的研究。他特别指出,前者是一项“非常必要”的工作,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原理体系,才能透析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本质,“使公众认清事物的实质”。马克思慨叹说:“我的工作量极大,多半要工作到早晨四点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