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7-21 来源:FPGA_UCY 关于我们 0
对于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“准新生”来说,这无疑是个全新的机遇——
近日,复旦大学发布面向2025级本科新生的教育教学改革3.0版概览。据介绍,改革后该校人才培养基本单元将从传统单一的“专业”转为灵活开放的“项目”。每个项目,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学科支撑,可以拿到一个或多个学位。通过项目制培养,学生可融合多学科养分,依据兴趣和志向自主选择成长路径。
记者注意到,为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对新型人才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需求,一些高校、院系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:“做项目”不再只是课堂教学的“配餐”,而是升格为“主菜”,贯穿人才培养各阶段、全流程。
和传统模式相比,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有何不同?如何处理好项目实际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?为适应新的学习模式,教学组织、评价方式又该如何相应调整?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。
问题驱动,突破“先理论、后实践”传统模式
“这种‘问题驱动’的学习方式,收获远超传统课堂!”在本科阶段全程参加学院开展的“栋梁计划”科研育人项目后,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解一多由衷地说。
解一多仍然记得大二时一次设计温控烧水系统的任务。“最初以为只是个简单的FPGA(现场可编程门阵列)应用,没想到,动手一试,才发现困难重重。调试PID控制算法时,系统要么剧烈震荡,要么响应迟缓。怎么办?自学控制理论、翻遍芯片手册……我们小组连续三周泡在实验室,用示波器逐点分析波形,终于通过分段式PID控制,将精度控制在正负0.3℃!”这次任务让解一多的探索欲“一发不可收”。大三那年,他得以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,在热释电红外成像识别系统设计中进一步创新,依靠一种全新的...